当前位置:首页 >> 团队动态

文章检索SEARCH
地产催热验房师行当 目前房子普遍存在质量问题
来源:建筑房地产律师网    发布时间: 2018-10-11    点击次数:617次

 这边电话刚挂断,那边手机又响起,丁渤只好再次打开翻盖,一个又一个地接着电话。这使得他跟我的谈话几乎每一分钟都在被打断。而在他办公桌旁边,一直等候的客户显然已经习惯了这样的场景,一个劲地笑着说:“他可真忙啊。”

  两年前,丁渤的生活是另外一个样子。那时候的他是南京一家房地产开发公司的工程师。有一次,一个准备收房的朋友请他帮忙验房,结果朋友大感满意。即便如此他也没有想到,两年之后,他自己做了老板,并被称为“民间验房第一人”。

  在长三角的很多城市,有不少人正在重复着丁渤走过的路。虽然没有准确的统计数字,但是可以肯定,他们现在已经形成一个新兴的职业群体——验房师。不过,如果考虑到还没有一个政府部门认可他们的职业身份,或者颁发相应的资质证书,你就会同意丁渤的话:这个职业的变数太多了。

验房师来了

  丁渤依然身兼房地产开发公司的副总工程师职务。同时做两份工作的代价是他需要每天熬夜看图纸。他的工作室已经有十多个土建工程师和装修验房师,他们中的大多数也并非全职工作。

  接电话是这位不到30岁的年轻人每天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这些电话的通话对象包括希望请他验房的业主、想跟他学习验房技术的人士、媒体记者、寻求和他在外地合作的机构或个人、还有他的助理——告知他安排好的明天的行程。

  丁渤打定主意做这一行是在一年前。最初,是他一个人单打独斗,去年夏天,他注册了丁渤工作室,这是一个咨询类的公司。一年多时间里,他和他的工作室完成了对数以千计的新房的检验,向开发商罗列出“整改意见”,教给业主们与开发商“交涉”的技巧;并且在必要的时候,替业主牵头寻找律师维权。

  通常,丁和他的验房师验一次房的收费在200元左右。因为丁渤工作室在南京很有名,所以这里的验房师平均每天能验两三户。

  这个群体中的很多人背景与丁相似。他们都来自房地产开发公司或者施工单位。他们熟悉技术,了解开发过程,知道房产商的“软肋”在哪里。所以在与律师合作之前,丁渤一直凭借自己对这个行业的了解与发展商“周旋”,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

  不过,丁渤说,他们的职责也并非是故意站在发展商的对面“挑刺”,认真、客观地成为市场交易的第三方,这是他们希望呈现的状态。其实如果验到几乎没有问题的房子,做技术出身的他们会更高兴。可惜这种情况目前也几乎没有发生过。

  说起来这是一件很奇怪的事情。验房师们所经手的房子,每一套都通过“五方主体”(发展商,施工单位,监理单位,工程勘查,设计院)和相关单位的验收,再由区级以上质检站抽查通过并备案,在文书手续上已经可以交付。

  但是,裂缝、空鼓、渗水、高差……类似的,甚至更为严重的问题如此普遍地发生在那些“新房子”里。

  质检站从交房验收的一线抽身之后,购房者如遇问题找质检部门也无法解决,辗转之后只能找发展商。但是没有专业人士作为后盾的话,业主的意见很容易被发展商忽视。这或许能够说明为什么验房也会成为一种职业。丁渤说,这个行业不是被创造出来的,只是地产市场的高速发展带来的新房大量交付和贪利求快导致的施工不规范引发了购房人的需求,迎合这一需求的群体也就产生了。

灰色生存下的期望

  曾有媒体报道称,验房师的月收入能达到两万元。所以,在长三角的许多城市,越来越多的人开始看好这一职业。江苏徐州的一对父子在一个月的时间里做出了一份计划书,赶赴南京找到丁渤寻求他的技术支持。身为机械工程师的父亲和理科专业大四学生的儿子,都说自己是门外汉,但他们相当肯定地说,“验房”在未来一段时间内将有巨大市场,“这是个机会”。

  按照丁渤的说法,甚至有裁缝和小贩加入到这个群体中来,并且以价格战占领市场。丁说:“我这边每验一户两百,他们喊每户五十。”

  丁渤说,这项工作不只看起来拿着工具敲敲打打,东量西测那么简单。这是很多人的一种错觉,以致于认为该行业准入门槛很低,且不需要成本。实际上在他们的工作中,经常要把握说与不说、如何说的分寸,怎样尽量达到效果又避免树敌,这些也常令他们头疼。

  在上海,“沸点验房”的经历与丁渤相似。不同的是,三位合伙人已经辞去了原来的工作,正在注册投资咨询类的公司。他们现在的收入不如原来单位的薪水,不过,“上海的潜在市场现在就像一堆干柴,等着有人去引燃它们。” “沸点验房”合伙人之一的代先生说,“我们把这个看成一项事业来做。”

  同样,他们手下的验房师也都在开发公司或者施工单位身兼职务。

  不过代先生们考虑得更多些。比如说职业本身的矛盾处境,这个行业有可能的快速膨胀导致的从业人员的良莠不齐,现在仍未可知的政府对这个行业的态度。

友情链接